中国专家从汉简中破译2000多年前的“扁鹊医书”
新华社成都4月20日电(记者童芳)历经10余年,中国考古学家与中医药学家联手从2000多年前的汉代竹简中破译了“扁鹊医书”。20日,四川省人民政府新闻办在成都召开新闻发布会,宣布经研究整理而成的《天回医简》正式出版。
4月20日在新闻发布会现场拍摄的《天回医简》。新华社记者 童芳 摄
这批汉代竹简是从成都市地铁建设中发现的汉墓中出土的。2012年,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和荆州文物保护中心组成的联合考古队,对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的一处西汉时期墓葬进行抢救性发掘,其中三号墓发现大量医学竹简,这批珍贵的竹简被命名为“天回医简”,一同出土的还有一具精美的木胎髹漆经脉人像。
这是2012年在成都市金牛区天回镇发现的西汉时期墓葬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(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)
经研究发现,这批医学竹简属于中国古代“神医”扁鹊一派的医学,是迄今中国考古发现的内容最丰富、体系最完整、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。同时出土的髹漆经脉人像,与“天回医简”构成一个完整体系,为探究中国针灸学术源流提供了难得的物证。
这是竹简“天回医简”内容复原图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(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)
这批竹简在水中浸泡了2000多年,残破散乱,像面条一样软。从考古发掘、文物修复,到研究整理出版,历经十余年。考古学家、中医药学专家、文物保护修复专家组成的整理组结合竹简形制、堆叠状况、字体差异、简文内容等,并摹仿古人制作简书流程,解决竹简编联、释文等重点难点问题,经整理拼接后,得到930支医简,2万余汉字,兼见篆隶、古隶及隶书。目前“天回医简”被整理为8部医书,涉及医学理论、治法、成方制剂文献等内容,构成了一门系统的医学体系。
《天回医简》主编、中国出土医学文献与文物研究院院长柳长华介绍,《天回医简》一次性公布了与医学相关的全部资料。主要包括竹简的红外扫描图像、可见光彩色图像、反印文图像、释文注释及髹漆经脉人像的高清影像,还附有翔实的整理说明、室内清理揭剥示意图、髹漆经脉人像的彩绘线图。
这是出土的木胎髹漆经脉人像(资料照片)。新华社发(成都文物考古研究院供图)
“‘天回医简’中有很多常见病的配方在当今依然具有价值,希望通过对‘天回医简’的系统性研究,推动中国中医药理论创新,探索提高中医临床疗效,也让更多人了解中国中医药文化。”柳长华说。
责任编辑:董雨
版权声明:
原网页已被红星网络电视台传媒集团-红星卫视转码收录,版权归文章来源方:新华网所有,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,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。
您如因版权和若对该稿件内容有任何疑问,请30日内与红星卫视联系,本网将迅速给您回应并做处理。
对于任何包含、经由链接、下载或其它途径所获得的有关本网站的任何内容、信息或广告,不声明或保证其正确性或可靠性。用户自行承担使用本网站的风险。
基于技术和不可预见的原因而导致的服务中断,或者因用户的非法操作而造成的损失,红星卫视不负责任。
服务邮箱:vgong#vip.qq.com(请将#替换成@)处理时间:上午9点至下午5点30分。

相关阅读
点击排行
热门图集